日期:2019-04-17瀏覽次數:0次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是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過程的人為控制與強化,是處理有機污染和廢水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人們對參與這一過程的微生物的研究和認識不足,致使該技術在過去的100年里發展緩慢,其原因主要有:a、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多菌群、多層次的厭氧發酵過程,種群多、關系復雜難于弄清楚;b、有些種群之間呈互營共生性,分離鑒定的難度大;c、厭氧條件下培養分離和鑒定細菌的技術復雜。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分離鑒定技術水平的提高,原來限制該技術發展的瓶頸已被打破,該技術的優越性更加突顯出來。其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860~1899年)。簡單的沉淀與厭氧發酵合池并行的初期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具有以下特點:a、污水沉淀和污泥發酵集中在一個腐化池(俗稱化糞池)中進行,亦即已簡易的沉淀池為基礎,適當擴大其污泥貯存容積,作為揮發性懸浮生物固體液化的場所;b、處理對象為污水、污泥;c、設計和建造的化糞池至今仍在無排水管網地區以及某些大型居住或公用建筑的排水管網上使用著。
2、第二階段(1899~1906年)。污水沉淀與厭氧發酵分層進行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具有一下特點:a、在處理構筑物中,用橫向隔板把污水沉淀和污泥發酵兩種作用分隔在上下兩室分別進行,由此形成了所謂的雙層沉淀池;b、當時的污染指標仍以懸浮固體為主,但生物氣的能源功能已為人所認識,并開始開發利用。
3、第三階段(1906~2001年)。獨立式營建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具有一下特點:a、把沉淀池中的厭氧發酵室分離出來,建成獨立工作的厭氧消化反應器;在此階段中開發的主要處理設施有普通厭氧消化池和UASB、厭氧接觸工藝、兩相厭氧消化工藝、AF、AFB等;b、把有機廢水和有機污泥的處理和生物氣的利用結合起來,即把環保和能源開發結合起來。沼渣的綜合利用也被當作重要任務提到了議事日程;c、處理對象除VSS外,還著眼于BOD和COD的降低以及某些有機毒物的降解。